Print logo

合作还是脱钩——欧盟/德国和中国如何履行其全球责任?
中德线上对话会议

2022年11月29日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举办了一场线上对话会议,两国知名专家就中国与德国和欧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重点在于,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双方如何在这个困难时期继续开展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合作,以造福国际社会。

此次活动是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友好协会为增进中德两国相互了解做出的又一重要举措。中德/中欧关系领域的知名专家之间的这种交流有助于以可理解的方式向对方解释一方的动机,从而也有助于促进高级别会谈的举行。例如,在这次在线交流后仅两天,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就前往北京进行会谈。

来自德方的专家有:欧洲议会议员、汉斯·赛德尔基 金会主席、欧洲联邦主义者联盟副主席马库斯·费尔伯(视频致辞)、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维冈、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原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博士、德国工商总会德国亚太委员会中国区负责人托马斯·柯尼希。来自中方的专家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鄢东、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博士以及外交学院区域与国别比较外交政策中心主任熊炜教授分别作了发言。

一致的主旨:赞同更多合作,反对脱钩

与会专家对基本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中国和欧洲/德国在这一困难时期决不能进一步疏远,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合作。所有专家都在发言中从不同方面阐明了这一点。焉东副会长在致辞中提出双方应进行公开公正的交流,并提醒道,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双边关系也表现出了强大复原力,并且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继续与包括赛会在内的基金会进行合作,以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

欧洲议会议员费伯先生在其致辞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尽管欧洲和德国目前正在加紧努力,在俄乌战争之后实现能源进口和其他重要产品的多样化,但这不应被误解为是一种脱钩的尝试。他提醒道,相反,为了应对全球化世界的共同挑战,德国作为欧洲的驱动力,中国作为亚洲的经济引擎,负有特殊的全球责任。这种责任只能作为“伙伴”而不是“对手”来共同履行。

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维冈先生则在报告中谈到了双方目前的矛盾,其中包括对俄乌战争或处理台湾问题的不同评价,但最后他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些分歧不应导致关系完全破裂,相反地,必须继续密切合作,才能对这一时代的严重危机。这些必须在所谓的“公平竞争环境”下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但促进个人交流仍然如此重要。这是真正理解对方“现实生活”乃至其决策基础的唯一途径。他还明确表示,多样化与完全脱钩有很大区别。多样化更接近于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便在发生不可预见的事件时能够动用替代方案。崔洪建博士赞同前一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中国和欧洲需要彼此,不仅在贸易和经济方面,而且在全球危机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如何看待气候危机、俄罗斯危机或地缘政治局势不稳定。在此背景下,他回顾了习近平主席在巴厘岛G20峰会上的讲话:分裂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团结共生才是正确选择。继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访华之后,现在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也要来华访问,这是一个好兆头,因为欧洲的政治家们可以通过这些个人会晤来客观地了解中国,而不是通过大部分西方媒体的报道。

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原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博士在报告中指出,中德建立双边关系时(1972年),甚至在1989年,中国还处于混乱状态,但德国还是看到了潜力。尽管公众对中国抱有负面情绪,但德国政治家继续坚持对话,才先开了成功故事的篇章。因此,他对德国联合政府目前正在制定的中国战略表示乐观。虽然其中肯定会表达对中国的批评,但在这份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中会明确指出,德国将继续坚持对话,反对形成新的集团。作为近期的一项具体建议,芮悟峰博士建议恢复中德政府磋商。这些实际上是计划中的年度交流,但最后一次发生在2021年。最后,他提醒道,欧洲对中国的看法不应该是一味地批评,而应该继续把握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此外,必须明白,在世界其他地区,甚至在美国或法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玛丽娜·勒庞身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随后,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首先回顾了中国1978年以来的迅速崛起。50年前,几乎没有人听中国的声音,但现在大家都想知道中国对每个国际事件的看法。正如中国随着经济崛起而发生的变化一样,德国在过去50年里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统一。目前正在讨论的两国之间的许多分歧并不新鲜,事实上它们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可能将继续存在下去。但是这些分歧在过去并没有对双方的良好关系形成阻碍。然而,今天的政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恶劣”,虽然矛盾的是,与此同时经济数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史明德大使认为,奥拉夫·朔尔茨呼吁的时代变革,不应该适用于中德关系,而是应该确保稳定关系的连续性,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双赢的伙伴关系。全球化的特点通常是利益的交织,这也正是中国和德国的情况。因此,脱钩从根本上违背了双方的利益。相反,需要有更多的多边主义和合作。

来自德国工商总会的托马斯·柯尼希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了经济和贸易合作的实际优势,并列举了一些数字作为证明。通过外贸商会组织的包机,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困难的阶段也能保持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当然,由于疫情期间中国持续的动态清零政策,使得许多德国公司现在对长期前景感到不确定。然而,由于近年来中国商业环境的显著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德国公司仍然愿意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商业活动。尽管如此,他们也同时在寻找该地区其他国家市场的机会和可能性。柯尼希对德国联合政府的中国战略草案感到失望。在他看来,就未来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而言,这份草案相当“不”令人鼓舞,也“无”勇气。基本上他建议与中国多谈,而不是只谈中国,不仅要单方面等待中国的变化,而且要自己做出“还价”。熊炜教授提醒听众,就像前面的一些发言者一样,目前双方冲突的一个原因是双方的地缘政治分量增加了。德国和欧洲以及中国都是全球化的明显赢家,由于这种日益紧密的关系,大家肯定会在一些领域内作为竞争对手面对对方。然而,这与合作的总体趋势并不矛盾。相反,经济的崛起只是因为相互之间的密切依赖才得以实现。

作者:奥乐

翻译:张敬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