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logo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为了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政治决策者的参与下,致力于持续加强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然而,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严重的环境破坏。其中,有五分之一的农田受到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的数据,超过50%的地下水不适合人类使用。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的重度污染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受环境污染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最弱势群体。

作为知识和价值的传播者,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在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播知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推动实现跨阶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这给大学,中小学校,教师和各级行政机关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个复杂的主题应以全面及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公众能够在独立行为的同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高级和中级行政机关,大学,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小学校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完成这项新任务的能力。鉴于环境意识的缺乏,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例如,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于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6.2%的受访教师表示他们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

30多年来,赛会一直与中国各部委,省政府,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合作工作的重点在于结构薄弱的地区,那里的可持续模式表现为自我救助。

自2015年以来,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成为赛会在中国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第四个目标“公平的优质教育”的实现。2015年至2017年期间,该项目共开发出15个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的中德双语教学模块,来自五个不同省份的27个试点学校的教师接受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师资培训。

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综合发展框架下,自2018年起,除教育人员外,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还将行政主管人员作为另一个目标群体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目标是在选定的试点项目和村庄中开发、记录和评估新的参与式行动模式。

该项目将有助于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地方层面,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选定的试点村庄和学校接受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资料改变当地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这将使他们有能力构建自己的环境,反思他人的生存状况,采取环保措施,进行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新的中德合作网络在地区性的师资培训机构、高校机构和研究中心建立起来。由此,合作伙伴的共同研究成果将能够促进中德两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在国内外的论坛上进行了讨论。这些成果会促使决策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也将促进可持续性的机构变革。该项目的中德两国合作模式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与国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