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logo

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
数字化时代的职业教育

为了实现2017年10月十九大提出的社会平衡发展的目标,中国必须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在这方面,应用技术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虽然中国依然将自己列为发展中国家之列,但是中国何时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经济强国只是时间问题。目前美国拒绝承担全球责任虽然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地缘政治空间,但是,特朗普毫不妥协的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也加大了中国原本已经很大的经济改革压力。

告别“世界工厂”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来形容相对于过去几十年放缓到只有6%至7%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今的中国减轻了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关注,而是更加关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不再甘愿做世界工厂,而是要争做未来工业的领跑者。

因此,经济结构调整是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自动化和智能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创造了大量的待遇更好、劳动保护更佳以及生态影响更小的工作岗位。

教育作为创新动力

这项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为了持续推动工业发展,使更多的人分享经济腾飞的利好,必须通过先进、公平的教育体制为所有社会阶层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只有每个人都能获得同等的施展才能的机会,最终才能发挥效果。

在德国,以实践为导向的双元制培训体制对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公平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在这一领域有着巨大的弥补之需,且非常愿意向德国学习。

早在80年代初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就开始与中国教育部进行合作,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从职业学校教师的进修到数字化,40年来赛德尔基金会一直以当地需求和时代要求为导向。

早期德国专家直接去教室教学,将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培训教师。如今,专家们更加重视教学网络的维护,以推动尽可能高层次的、系统性的教育改革并实施合作。

共同致力于未来教育

2018年7月,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赛德尔基金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组织了以“数字化时代的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经济和学术领域的中德专家探讨了如何在飞速变化的工业前景下满足对专业人员的需求。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大学毕业生过剩和所学不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目前中国正在计划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其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减少大学生失业起到重要作用。

为此,高校和企业必须携手合作。戴姆勒大中华区在华合资企业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总监何书凯先生表示,在戴姆勒几乎每个培训领域都会与高校合作,在高校和公司工作的兼职教授可以作为向应用型知识转化的交接点。

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克劳斯·克劳里希教授指出,一份对德国雇主的调查问卷显示,数字化能力几乎是所有技术职业最需要的技能。所以数字化不应再是单独的学科,更应该是某些专业课程的一部分。

中德高校合作可以在社会层面为合作的制度化做出重要贡献,由中国南部经济大都会深圳市政府创办的技术大学就是其中一个案例。通过与赛德尔基金会教育专家的紧密协商,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模式与当地条件相适应,建立了一个通过国外学习和实习使中德学生都能受益的学生交换平台。

中德两国面对着相似的挑战。日益增强的数字化导致了职业领域的大变革,使职业结构和工作要求发生了改变。如何满足未来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教育机构面临的越来越大的难题。所以,如赛德尔基金会主席乌苏拉·曼勒教授所说,“在当前国际联系加强和数字化时代,中德在教育领域的双边合作符合双方利益,未来将更具重要意义”。

作者:施小东

翻译:贾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