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logo

浙江省召开国际会议
德国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劳动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赋予人们在生活中采取可持续行为方式的技能。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浙江代表处通过一场在浙江省举办的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峰会,向中国教师、教师培训者和学者分享了来自德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

中国的教育政策背景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每一位中国老师和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劳”之所以与其他“四育”成为青少年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因为人本来就有参加劳动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学校越来越强调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提到劳动教育,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小时候在学校值日打扫卫生、回家帮父母做家务,或者认为下地干活才叫劳动,总之脑海里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没有明确的概念。

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面向学校,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纲要》指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是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分别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和时长做出明确的要求。

纽伦堡的一座水果和药草花园被用作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校外学习场所

德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建议

德国没有劳动教育这一概念,但有相近的教育理念。德国学校同样鼓励儿童积极融入环境,“校内花园”、手工课等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不过在今天的德国,人们首要关注的不是孩子们学习如何劳动,而是让他们获得采取可持续的行为方式所需的技能。目前,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这意味着儿童需要从小了解生态的可持续性问题,并意识到他们对维持完整生态系统的个人和社会责任。

纽伦堡教育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克里斯蒂安·布特纳博士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对大自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他指出,“不管在杭州还是德国,学生们通常只在超市里见过蔬菜水果,而完全不了解它们背后的生长情况;他们只见过用塑料包装起来的番茄和葡萄,却不知道培育它们所需要付出的长期劳作。”

“城市自然探险”是一个让儿童在身边生活环境中探索自然的项目

浙江省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这一领域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打造出了浙江样板

2021年11月6日,以“融合视野下的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白马湖之秋“劳动教育+”创新峰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国内外的众多专家汇聚一堂分享观点,来自杭州多所学校的校长、老师展示了他们在劳动教育中进行的创新实践。

在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杭州在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引领下互联网、物联网高度发达的区域优势,滨江区中小学因地制宜,实施“劳动教育+高新技术”的校外实践活动,孵化出了众多“智慧劳动项目”,如“生态科技”、“数智农场”、“创意制造”、“智能服务”、“科创物流”、“未来社区”等。

实践项目展示是会议的重点之一

多感官学习

会上布特纳博士也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了来自德国的经验,在主题为《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报告中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的能力培养案例,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调动所有感官以达到整体化学习的效果。

纽伦堡教育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所的“校内花园”、“能源与环境站”、“城市自然探险”等案例展示了学生如何通过眼睛观察植物的生长、用鼻子去闻不同植物的气味来认识动植物以及如何自主探究周边的环境。通过与自然打交道,学生们发现并非所有植物都是杂草、并非所有动物都是害虫,相反地,他们会认识到每种植物和动物都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价值。

布特纳博士认为这会令学生对自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使得学生能够长久地对一个话题进行钻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专业能力、心理弹性和毅力;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共同配合进行团队合作则提升了社会能力。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教授、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聘专家陈晓萍认为,德国小学校园劳动的目的在于将其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相结合,重点是德国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地亲历劳动过程。

本次白马湖之秋“劳动教育+”创新峰会还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对公众开放,累计播放量超过24万次。

 

作者:俞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