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logo

2015年上海国际教育领导力项目

来自三大洲的教育专家在上海师范大学共同探讨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对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

唐荣胜教授做主题演讲

2015年6月4日至7日,由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国际教育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9个国家的35名学者、政府官员和校长出席了会议。除了与会人员之外,今年“不确定时代的教育”的会议主题也引起了其他人员的极大兴趣。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院长唐荣胜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需要建立有效的教育体制帮助学生应对21世纪。由于教育体制要在今天就解决明天才会发生的问题,所以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唐荣胜教授引述了美国教育部前任部长理查德·莱利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及其对现代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的总结:教育要使学生能够应对迄今为止尚不存在或者尚未发现的工作情境和技术以及解决未知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唐教授认为,为此所需要的教育是,不仅能教会学生应对未来,还能教会并培养他们,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有生活价值的未来。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前身是一所教师培训学院,成立于1950年。1991年与其他机构一起并入南洋理工大学。其作为世界上领先的师资教育和领导力开发方面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之一,为校长和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并开展国际合作。为了及时了解教育研究的动态,2007年成立了国际领先教育机构联盟,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任主席。

参观上海静安第一小学的书法课

信息化时代的价值观教育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峰教授在教育塑造未来的主题发言中阐述了不确定时代的价值教育。他介绍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最后表明了核心观点:教育应当促进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福利而进行的创造性和评判性思考。在这点上,宗教等方式不能发挥主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在鼓励式的、非过度教育化的环境中对青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虽然身边不断有破坏性事件发生,如战争、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恐怖主义等等,但也要鼓励儿童和青少年为构建一个积极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来自同济大学的米歇尔·苏尔威士基教授基于他关于社交媒体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微博对现代社会沟通方式产生的有趣影响。米歇尔·苏尔威士基教授指出,30岁以下这代人受到变化了的沟通方式的强烈影响。因此,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变化,才能至少在方案上实现理查德·莱利提出的要求。

与会人员见证两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

上海的最佳实践模式

在大会结束前,与会人员对上海职教领域和普教领域的两所示范学校进行了考察。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个职业学院和四个二级学院,有着50年的职业教育历史,自30年前开始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开展合作。学校与基金会合作的职业教育中心及中德学院项目,在创新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了一批拥有一技之长的年轻技术人员。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教育贯通性,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熟练度,也教会其能够负责任的生活。在职业教育中,除了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基本的品德:勤奋、坚持、自制力以及在生活中具备奉献精神。这些与职业技能共同构成了经职业教育走向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品质。从这点上来说,职业教育是一个人应对社会和技术变革所带来挑战的前提。

上海静安第一小学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校起源于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大前任校长蔡元培教授的理念。这所学校以现代和创新的教育理念而闻名。在德育教育中,以德智体美劳五种美德来教育学生,使他们在不确定时代也能够参与构建未来。

作者:邵贝德博士

翻译: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