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logo

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成功因素

2016年10月13日至14日于南京举行的“教育+”(Education+)国际职业教育展览会上,教育专家们在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分论坛上讨论了数字化工业发展对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要求。中心议题为,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规划,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技能。

在中国以学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内,教师扮演了中心角色。与德国不同,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在校内展开。人们期待,职业学校教师既能向学生传授实践知识,也能教授理论内容。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项目官雷诺先生担任分论坛主持人,他认为,这不仅对于培养未来教师的大学来说是一项挑战,对于聘用教师的职业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大学与职业学校必须确保,年轻教师具备有关新技术挑战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而最终作为雇主的企业也与此相关,因为企业要雇佣在以学校为中心的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能够保证企业在工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中获得所必需的专业人员。

博世公司、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代表

必须将企业囊括在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副校长戴青云教授提到,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采取针对职业教师教育的措施。在学历型教师教育转型的框架下,中国已有五所高校转型成为应用型大学,将基础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作为重心。除了专业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技能也是该类高校工作重点。仍然存在的不足是,必须加强企业在该过程中的参与。

博世汽车零部件(南京)有限公司培训部经理芮红燕女士指出,对于企业来说尤其重要的是,在中国注重理论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她认为,实践学习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协调。重要的是,接下来在学校中要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掌握的实践技能与理论和实践知识共同加以深化,否则便存在校企培养不合拍的危险。

芮女士提出的观点已经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得以落实,该学院与博士汽车公司等企业的紧密合作成功也证明了这是成功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晓勇先生介绍,南工院已经确定了校内教师继续培养方案,教师被送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数周的学习,以便与企业共同研发培养计划。

讨论共同的挑战与解决措施

新方法改变了框架条件

来自费斯托教学法设备公司的刘邦祥先生和来自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克莱斯女士均表示,实践与理论知识的传授要齐头并进。一名出色的理论教师不一定是好的实践教师,反之亦然。克莱斯博士强调,新的教学方法能够为自主学习提供好的可能性。现代化技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统界限已逐渐淡化。当一名工长仍在手册中寻求答案时,他的学生已通过智能手机解决了问题。

目前工业的发展将德国以及中国的职业教育推向了新的挑战。不断提升的工业网络化让两个出口大国彼此间的联系比以往更紧密。在中国地区的工作框架下,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计划与中德伙伴机构共同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联盟。该联盟的任务在于,研发和准备共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以使未来教师和培训师能够应对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

作者:雷诺,苗麦

翻译: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