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logo

德国和欧洲的中国形象

中国正致力于扩大国际影响力,世界其他国家如何评价中国,对此会产生重要作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这场活动正阐明了欧洲人对中国形象的认识。

舒君德博士

 2015年9月28日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以“德国和欧洲的中国形象”为主题的报告会,德国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中心亚洲研究所研究员舒君德博士应邀担任报告人。

舒君德博士在报告伊始谈到,世界上的政治家和企业家都非常想了解其他国家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主要以积极的对外形象为基础的软实力是近些年讨论中国外交政策普遍提及的关键词。只有探查自我形象与对外印象的区别,才能对本国在世界其他国家眼中的地位进行实际评估,这也是制定可行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战略的前提。

比较一下中国和欧洲关于中国发展的媒体报道,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军事实力增强、法治国家建设或者应对环境问题等方面,两国的看法截然不同。

来源:舒君德博士的报告

德国对中国形象的看法尤为负面

舒君德博士指出,由于二十一世纪初才开始有相关的调查数据,因此能够追溯到的欧洲对中国形象的看法的发展变化十分有限。根据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对“您对中国持正面看法吗?”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对于过去十年的情况仅获得了一个粗略的模式。起先大部分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很正面,但到2008年降至最差,之后大多数人所持的印象逐渐好转,直至近几年又转为负面。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对中国形象平均持正面看法,德国则几乎最为负面。另外,调查还表明,欧洲人对中国国家的看法明显要差于对中国人的看法。

对于这些年对中国形象的看法发生变化的原因只能略加推测,因为很多事情都可能对此产生影响,例如保守党的崛起、欧洲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扩大或者对西藏情况的报道增加等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此期间对中国所持印象的好转有所助益,而关于中国的人权状况等问题,使很多欧洲人至今对中国的看法仍然颇为消极。

来源:舒君德博士的报告

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看法不同

对于中国经济潜力问题的看法也与上述阐述类似。英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态度,平均来看比较积极,而德国和法国尤为持怀疑态度。不过,舒君德博士谈到,有意思的是,虽然德国人对中国经济发展持负面印象,但并不视其为威胁。这可能是因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人对本国的经济实力更具自信。因此,中国也被德国视为经济上的合作伙伴而非对手,而英国和法国则更强调与中国的竞争关系。

谈到中国的军事实力,欧洲的看法显现出差别。英国没有特别给予负面评价,不过,平均来看很多英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种军事威胁。德国对中国的军事实力持非常负面的态度,却并不认为是种直接威胁。舒君德博士解释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受访的德国人对大国的影响力普遍感到抗拒,但没有直接受到威胁的感觉,因为德国本身在国际军事事务上持保守态度。

维护形象的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根据德国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中心对2014年华为调查报告的分析,亲自去过中国的经历普遍来看明显会促使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更加积极,但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或者国际责任方面的态度上却改变寥寥,甚至对中国政治实力和司法体制的看法更加恶化。舒君德博士指出,即使是直接的接触也未能显著改善中国的声誉。发展孔子学院和旅游业等维护中国形象的措施,其有效性也因此值得怀疑。从欧洲等国来看,奥运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对于改善国家形象的作用也同样微弱。只有当中国经常受西方国家批评的方面发生改变,例如环保欠缺、盗版乃至西藏问题和政治及法律框架等,中国的形象才能得到持续改善。

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江教授在讨论环节开始时所言,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崛起在世界上会引起广泛的震动,对此大家不应感到惊讶。中国的各个方面会让人有很多解读空间,而且未必都是积极的。重要的是,如何适当地应对外来的批评。

华为调研报告:2014年华为公司继2012年后第二次发布了中国在德国和德国在中国形象的调查报告。本次对两国民众各1,300人共2,600人进行了问卷抽查,内容涵盖中德两国对对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和文化的看法。德国全球与区域问题研究所对由德国民意调查机构TNS Emnid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此次调查由中国通信企业华为公司资助。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媒体的影响

对于如何看待德国的中国形象受到传媒影响的问题,舒君德博士指出,看法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多因素会对此产生影响。因此,无法确定传媒的作用占多大比例。此外,新闻自由、自由的传媒市场以及很多记者和编辑不同的个人动机也促使传媒中不同认识的产生,这有悖于统一的中国形象的论断。不过,有些因素必然会对客观报道中国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中国政府部门限制外国记者的工作范围或者迫于竞争压力德国传媒界更喜欢能引起轰动的报道等。

一位与会人员提出,西方媒体基于自己的认识更倾向将自己作为监督者而撰写批评性报道。因此,德国媒体对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并不奇怪,考察德国政治家或者俄美等其他国家的报道也基本上会得出类似的负面结论。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必然令德国媒体和民众充满兴趣,这种情况对中国来说可能还是利大于弊。

报告主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文化差异阻碍了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客座教授随后阐述了一份关于中国形象宣传片对德国受访者作用的调查报告。与宣传片制作者的希望相反,该片播放后,受访者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更胜之前。根据数据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该片试图反驳西方经常指摘之处的方式。该片不了解如何自主应对西方的批判性论证文化,缺乏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了解,从而令大部分受访者瞠目结舌,感到难以置信。

舒君德博士表示,文化特点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论证及自我表达方式上的区别是否会导致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很多欧洲人更易于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从其所在的研究中心所分析的数据来看并不明显。不过,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相关话题的调查资料,而且舒君德博士认为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主题。

吴江教授最后谈到了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的作用。中国留学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特别的责任。因此,必须意识到中德关系的复杂性。身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要为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架设桥梁,并为消除已经存在的偏见贡献力量。

作者:任时洋

翻译:张敬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