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logo

国际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讨会于6月29日至30日在重庆召开。该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超过两百名国内外专家及院校代表值此机会共聚一堂,致力于推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各地的代表们通过演讲及报告等形式和与会人员分享并交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该领域国际合作的经验及成果。此外,还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背景下,中国职业院校的“走出去”战略。各方尝试达成广泛的共识,同时呼吁就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进一步协调并开展更紧密的合作。

参与高端论坛的嘉宾就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主题展开讨论

职业教育国际化

作为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代表,项目官雷诺先生在首日参加了以“搭建互联互通桥梁,增进中外合作交流”为主题的高端对话,并在会议第二天,就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德双方职业院校合作经验作了报告。

在29日举行的高端对话论坛上,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欧诺德、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馆教育经理叶方珉、法国驻华大使馆高等教育合作副专员顾博、德国工商大会大中华区职业教育总监白丽塔、荷兰高等教育交流协会驻华办公室代表宋辉及雷诺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讨论。欧诺德先生及顾博先生都认为,欧洲和中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仍有发展空间。此外,顾博先生还表示,尤其是法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这一方面仍需努力。

白丽塔女士及雷诺先生在各自发言中介绍了德方三十余年来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在德国,职业教育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雷诺先生指出,这一点在联邦政府所推进的各项国际合作中也有所体现,德国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的资金支持便是很好的例子。

参与高端论坛的嘉宾就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主题展开讨论

中德合作院校所面临的阻碍与解决方案

在会议的第二天,雷诺和各位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了职业教育国际化以及中德合作领域的机遇及存在的阻碍。在报告中雷诺表示,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源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由于许多培训岗位从缺,德国企业现今更多地寻求来自海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也大大提升了工作岗位的“灵活性”和“国际性”。这意味着,教师和学员在掌握数字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此外,职业教育也能够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及学生交流项目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的活动经验表明,中德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不论是中方还是德方,都在合作中面临一定的阻碍。其中一个挑战便是学分互认的问题。在中德两国都存在一些的机关及部门负责资格及学历的认证。欧洲目前有一个统一的认证体系,即“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系统”,然而这仅适用于欧洲国家。

除了学分及学历认可的问题,缺少或仅为短期的国际化战略以及语言障碍也使得成功开展合作变得更为艰难。经验表明,具备明确的中期目标及分步骤进行的计划更有利于双方合作。同时,教职工的任务分配也十分重要。如果只由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国际化事项,那么一旦出现人事变动,将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除此之外,语言障碍不论是在规划过程中还是后期学生交流的实施过程中都是巨大的问题。教师是否能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学校是否有用英语或德语授课的课程?这些都是在规划阶段便要解决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特点是企业的关键作用。因为在德国,学员在整个双元制培训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将在企业度过。如果德国职业院校有意愿开展教师培训或学生交流,那么必须得到企业的同意。在到中国的交流中,对德国的教师和学员而言,在以学校为主导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获得去企业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十分重要。

雷诺表示,合作双方都应该对合作抱有切实的期待。这意味着,双方都不应目光短浅或急功近利,而应制定一份合理的时间表,并逐步实施各项计划。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双方都应顾及到对方的利益。当一方只顾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全然不顾对方的利益,那么所谓的“合作”也必将走向失败。在决策阶段,一个“国际办公室”是十分必要的。而对该办公室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所进行的选择及培训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毕竟,一个学校的“国际化”并不可能通过个人来实现。

作者:雷诺

翻译:傅唯佳